2010年9月17日星期五

博客编辑(作者:张薇《曙色紫禁城》京剧迎来小“德龄”)

 

博客编辑(作者作者:张薇《曙色紫禁城》:京剧迎来小“德龄”) - Dingo09 - dingo09@yeah 的博客把国事写成家事的轻巧叙事、夹杂着英文与现代名词的调侃戏谑、欢快活泼的程派花旦、用大嗓话白的叶派小生,以及展现爱情戏的老旦和花脸……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曙色紫禁城》作为一部新编剧目的“革新”味儿。但此剧在令青年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令老戏迷们欣然接纳。现场演出时,很多老戏迷都热情地随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这是新编戏,有些东西必然不能太传统,所以我们特意设计了很传统的唱腔和配器,希望能够令老观众有熟悉感,听起来就像见了老朋友。”该剧导演毛俊辉说。
图为《曙色紫禁城》剧照。

    一个受西方文化濡染的少女,以青春逼人的姿态走进重门深锁的紫禁城,在与环境的一系列碰撞、融合中,为森严整饬的宫廷带来一抹革新的曙色——对于日前刚刚落幕于国家大剧院的中国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曙色紫禁城》来说,这样的剧情恰似一个隐喻,当代京剧创作自新时期以来偏于凝重的舞台风格,由此也迎来了一抹清新之色。正如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所言,在某种意义上,《曙色紫禁城》的上演体现了国家京剧院在题材选择方面的新思路,显示出了值得关注的价值与意义,也是今天的京剧舞台上令人欣喜的新气象。
 
    是革新,也是回归
    京剧《曙色紫禁城》脱胎于著名剧作家何冀平1997年为香港话剧团创作的话剧《德龄与慈禧》。自小在西洋长大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龄奉召进宫担任御前女官。尽管慈禧一向排斥西方,但对于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德龄却甚为喜爱,这一尊一卑、一老一少、一古一今两个女人相遇在王朝倾覆前的历史一刻,在中西文化的交锋与冲撞中,引发出可悲可喜的一段故事……此剧在香港10年间反复重演,每演必满,深受香港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剧本片段两次入选中学教科书。
    “虽是从话剧脱胎而来,但此次改编突显了新意,在中与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冲撞、融合中,引出没落后的新生和希望,全剧的最后一句是‘日落夕阳尽,天明曙色新’。”何冀平说。话剧改京剧,最忌变成“话剧加唱”,所以首先就要从结构铺排改起。将剧情最终落题在即将到来的“辛亥革命”上,这在话剧版中是没有的。
同时,删掉原剧开篇的两段垫场戏,将妹妹容龄与德龄的角色合二为一,荣禄和慈禧的感情戏也修改得更加含蓄……一切都为更符合京剧的美学追求。其次,唱词也很关键。生平头一回写京剧唱词,何冀平下了很大功夫。“我喜欢传统京剧折子戏中那些直白又有文采的唱词,但到自己写,才知道原来这样的唱词最难写。第一次听到自己写的词用皮黄板腔唱出来,我忘情得不知身在何处。”而事实证明,当剧本立上舞台,观众也和何冀平同样为唱词而忘情。
把国事写成家事的轻巧叙事、夹杂着英文与现代名词的调侃戏谑、欢快活泼的程派花旦、用大嗓话白的叶派小生,以及展现爱情戏的老旦和花脸……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出《曙色紫禁城》作为一部新编剧目的“革新”味儿。但此剧在令青年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令老戏迷们欣然接纳。现场演出时,很多老戏迷都热情地随着台上的演员一起哼唱。“这是新编戏,有些东西必然不能太传统,所以我们特意设计了很传统的唱腔和配器,希望能够令老观众有熟悉感,听起来就像见了老朋友。”该剧导演毛俊辉说。
 
谁是谁的德龄?
谈起《曙色紫禁城》的创作,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国家京剧院著名老旦演员袁慧琴。2008年,香港话剧团携《德龄与慈禧》应邀赴京参加“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袁慧琴观看了演出,“直觉这部戏如果改成京剧一定会很出彩,它用一种独特的视角解读清末的宫廷生活,舞台呈现也很清新,尤其是剧中的慈禧——何冀平老师塑造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慈禧,作为老旦演员,我迫切渴望能够亲身塑造这个角色。”袁慧琴说。于是,她很快与何冀平取得联系,表达了邀请她亲自改编此剧的愿望。“袁慧琴和国家京剧院前任院长吴江到香港来找我,他们的真诚和对剧本的深层理解使我动容。现任院长宋官林又在北京约见我,讲述他们的决心和对我的信任,这样,我和国家京剧院的合作便决定了。”正是袁慧琴对艺术求新的殷殷执着打动了何冀平,为自己的艺术生涯,也为国家京剧院迎来了《曙色紫禁城》这部像“德龄”一样清新的作品。
 “改编我是认真想过的。”何冀平说。“《德龄与慈禧》具备改编成戏曲的天分,可以一试。”作为一个知名的成熟剧作家,涉足陌生的创作领域无疑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而从未写过戏曲剧本的何冀平不仅决定大胆突破自己,更大胆向国家京剧院推荐了从未导演过戏曲剧目的香港著名戏剧导演毛俊辉。
 毛俊辉有着学贯中西的戏剧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更重要的是,自小从上海移民到港的他一直深爱并曾真正学习过京剧。“毛导与何冀平有成功合作的先例,导演与编剧的和谐关系对这部剧的成功非常重要。毛导带着对京剧的尊重走进京剧院,作为国家院团,我们也有这样的气度接纳新的创作方式。”宋官林说。
 宋官林的魄力成就了《曙色紫禁城》别样的舞台风范。毛俊辉深信戏曲是属于演员的,所以戏也是从演员的创作入手,适当运用话剧元素,有步骤地将戏曲程式与话剧表演融合,既保持戏曲表演的风范和韵味,又深化了角色,在打破行当规范的演绎中,带出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和精神。这样的风范不仅赢得了老艺术家黄宗江这样的“京剧老观众迎头喝彩”,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戏剧的时代性指的是一部戏剧作品的情感关切及其背后的思考,是否代表了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关切与思考,以及这种思考所达到的深度,是否达到这个时代的前沿水平。”傅谨评论道,“京剧《曙色紫禁城》正是这样一部有时代性的作品。”
 在《曙色紫禁城》的排练过程中,毛俊辉常被国家京剧院的领导和同仁戏称为他们的“德龄”,而事实上,无论袁慧琴、何冀平、国家京剧院以及这个戏甚至京剧本身,又何尝不是在不自觉中扮演了彼此的“德龄”,以各自新鲜的艺术体验为彼此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更新与充盈的力量。“与何冀平﹑毛导的合作带给我们很多新鲜的东西,提升了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更新了我们的创作思维,反之也丰富了他们自己的创作感受。”宋官林说,“《曙色紫禁城》的创作方式、舞台呈现,可能成为京剧在新编历史剧领域里的一朵奇葩,但不会是唯一的。不断拓宽京剧表现的疆土,丰富艺术手段,是国家京剧院始终努力的方向。”  
(编辑 浩瀚)

博客编辑(作者作者:张薇《曙色紫禁城》:京剧迎来小“德龄”) - Dingo09 - dingo09@yeah 的博客

清朝灭亡后 德龄公主谈满清王朝垮台原因 
 
 
德龄公主是满族贵族、清政府驻法公使裕庚之女,早年曾随父旅居欧洲多年,1903年回国后,入清宫,为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因谙外语,常为慈禧介绍国外情况并陪同接见外使夫人,深得宠信。本文是她接受一家西方报纸采访的谈话内容。
关于满清王朝垮台的原因
记者:满清王朝垮台的原因是什么?
德龄公主:说来话长,很久以前人们就希望清王朝垮台。当然,在北京,许多人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家也知道。至少中日战争以后,我父亲就说:“不超过10到15年,中国就会爆发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结束清王朝的统治。要是清政府能立即进行改革的话,结局也许还行。否则,到那时,他们只好结束自己的统治。”那时清政府还没想去改革,在许多事情上,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改革朝廷。但是慈禧太后———那时她执政———很恨改革,她非常保守,只要她活着,她就不会去改革。
政府是不公平的,只为它自己,没有好的大臣。在北京,许多衙门的头头都是腐败的。最腐败的就是慈禧太后,那时她还活着———正像她做的那样,每个人都那样做。他们敲诈百姓。在中国,每一个官职都可以买卖———每一个官职———包括总督和道台。他们让正直的人没有官做,而把官职给了那些不正派的人,这就是革命的原因。革命者要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应有机会或将有机会做官。
关于满人大臣和皇太后
记者:清王朝中的满人大臣和高官为什么非常无能?
德龄公主:满人不想学习,他们非常自负,没有头脑,他们认为他们要什么有什么,最初的满人不是这样的——大约80年前满人就退化了。
记者:这些满人无能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德龄公主:教养?当然,每一个人都赞扬他们,你也看到了。他们想要的就是快乐,皇族中的青年子弟只考虑娱乐。摄政王不想学习,当他还是一个孩子时,他的兄弟们也不想学习,他的父亲曾为此常常发怒。但是,他的母亲站在他这一边,她送他去玩乐而不是去学习。当然,另一方面,摄政王自己也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他根本没有个性。我是从个人的经历来说这些的,我曾多次和他谈过话。
记者:在皇宫里,人们是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人的?
德龄公主:在中国,教育皇帝的方式根本就不对。已故的光绪皇帝就很值得称赞。皇帝是在非常排外的紫禁城里被抚养长大的,他根本不能看到任何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在那种培养方式中,皇帝也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和有经验的人谈话,所以他不能做一个好的统治者。虽然,光绪皇帝也是以那样的方式被抚养成人的,但是他仍然有改革的思想,所以我认为他值得称赞。
关于满人中兴
记者:满人有能力光复中兴吗?
德龄公主:这很难说,他们也不想去复兴满清王朝。事实上我和我母亲做了许多事情。我们真的敢去劝说皇太后,让她信服我们的改革观点。比起其他人,我们能说更多种语言的事实自然会使出入朝廷的人们妒忌和怀疑。
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们必须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方式来培养满人的后代,送他们去国外学习,那样可能会有一些复兴的希望。只要中国人还要纳妾,那么,他们就不会进步,这是他们的劣根。我主张,改革首先就要废除纳妾制度。很多官僚有女儿,他们总不会希望自己的女儿去做人家的妾吧,她们必定是要做正房的,所以妾都是由奴婢或坏女人做,那么,她们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子?
记者:在中国,进行真正的改革,要做的首要事情是什么?
德龄公主:从家庭开始,实行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废除一夫多妻制。其次,是全面改革官僚体系。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由于各级官吏的盘剥,政府失去了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通过把进入官僚口袋里的钱财集中到政府手中,政府便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一直希望实行的其他项目改革。第三步就是把中国的财政放在银本位或金本位上,不管哪种,也许都会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国家的。还要有一套统一的货币体系,从而可以减少大量损耗,这些损耗是中国人在其内部交换不同的货币间造成的。
关于宫廷改革
记者:你认为什么样的政府对目前有利?
德龄公主:我的主张当然不是一个共和政体,我更希望是一种有限君主制———一个君主立宪制更适合目前的情况。我倾向反对共和制是因为国内党派太多———那么多的省份,那么多的政党,虽然现在他们团结在一起,但是在他们得到各自需要的东西以后,他们就会分开,相互残杀,这是中国人的秉性。等这一代人过后,年轻的一代人都接受了教育,到那时,实行共和制的时机就成熟了。
记者:如果君主制被保留,宫廷生活会有哪些改革?
德龄公主:他们还没有去想这个问题。你看见了,在中国,他们从不教导皇帝去爱他的国家。我主张教育皇帝去爱他的臣民和国家,让他知道他对这个伟大的国家负有责任,他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当然,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样做更多地还要依赖于他娶一个什么样的人做皇后。我觉得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女孩儿。他不得不娶一个满族姑娘,而满族姑娘都没有文化。
这个宫廷和其他任何宫廷都不同。人们不习惯新鲜事情,那会花时间。首先他们必须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公主。原来的那些公主什么也不知道,她们想要的就是权力,可她们又不知道如何行使权力。对权力,她们能做些什么呢?任何受过教育的公主都不想和这些无知的公主呆在一起。(摘自《西方记者眼中的现代中国》张功臣/选编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我的简介

我的照片
1.在图书馆工作:喜欢历史、宗教; 2.在音响发烧会当会友:喜欢电子管扩音器; 3.天天练习杨式太极拳、健身。

关注者